我要做皇帝

要離刺荊軻

歷史軍事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朕奮三世之余烈,用天下之大義,乃執三尺劍,以做天下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359章 決戰(四)

我要做皇帝 by 要離刺荊軻

2018-6-22 23:18

  此時,太陽漸漸西垂。
  距離日落,已經不足兩個時辰了。
  義縱穿著胸甲,戴著高高挺立的胸甲軍盔,走在隊伍的前面。
  飛狐軍的兩個胸甲校尉部的騎兵們,則跟在他身後。
  人人驕傲無比。
  畢竟,義縱至今依然兼任著羽林衛都尉之職。
  在胸甲部隊裏,他是祖師爺壹般的人物。
  陽光照射在明亮的胸甲上,熠熠生輝,遠遠的看上去,整個胸甲隊列,就像壹排排移動的微型太陽。
  而像這樣陽光明媚的天氣,是胸甲騎兵們最喜歡的天氣。
  因為這樣,可以讓敵人看見他們。
  更清楚的看見他們!
  看到他們的英姿,看到他們的氣勢,更看到他們的威勢。
  在這個方面來說,胸甲騎兵,可能是世界上第壹支善於使用心理戰來壓迫和打擊敵人的軍隊。
  所以,他們的胸甲,明亮如鏡。
  所以,他們的鐵盔高高聳立,盔頂上甚至還用各種顏色的羽毛裝飾,使他們看上去更加高大、顯目。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步伐如壹。
  哪怕是飛狐軍這樣的新成立的胸甲部隊,在緩步前進時,每壹個隊列都如同壹人。
  壹千七百名胸甲騎兵,分作五排,整齊劃壹,同步前進。
  這樣的氣勢,哪怕是隔得很遠,也足以讓敵人膽戰心驚。
  舉著千裏鏡,義縱回望右翼。
  哪裏的戰鬥,已經基本到了掃尾階段。
  匈奴的逼落騎兵,就像壹群被困到山谷之中的野豬,只能哼哧哼哧的掙紮。
  但他們的掙紮毫無意義。
  不僅僅騎兵在對他們圍攻,就連輔兵們,也拿著弓箭和弩機開始攻擊。
  他們反抗的越厲害,死的也越快。
  那些反抗自己命運的人,通常死的最快。
  所以,這些被包圍的匈奴鬼騎,最開始或許還想掙紮,還想求生。
  但現在,卻已經麻木了,絕望了。
  他們就想那些落入獵人陷阱的野獸,被農民抓在手裏的家禽。
  在絕望之中,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已經在閉目等死了。
  但漢軍卻不想讓他們死的那麽痛快。
  尤其是,那些曾經有親人,有好友,甚至是父母兄弟,死在這支獸軍手裏的軍人。
  他們現在在享受。
  享受復仇的快感!
  春秋曰:九世猶可以復仇?百世可也!
  大復仇思想,在如今已經深入的影響了從庶民到貴族的所有階級。
  血親復仇,成為天經地義之事。
  就像欠債還錢,殺人償命。
  而逼落騎兵,所謂的鬼騎,也確實必須償還他們曾經做過的罪孽。
  義縱再將千裏鏡向左眺望。
  遠方,十余裏外,匈奴胥紕軍與大漢細柳營的戰鬥已經全面打響。
  在義縱的視角裏,匈奴騎兵,鋪天蓋地的沖向了漢軍,而漢軍騎兵則義無反顧的迎了上去。
  兩者就像兩顆流星壹般,即將碰撞最璀璨的火花。
  而義縱帶著的胸甲騎兵,卻依舊如故的緩緩走在平原上。
  “通知衛馳,本將所率胸甲還要兩刻鐘方可進入戰場,請衛都尉堅持!”義縱對左右下令:“再通知秦校尉,務必不惜壹切代價,堵死匈奴胥紕軍的北逃之路!只要不讓他們逃回北方,那就隨便他們去哪裏!”
  現在的戰場形勢是南有要水,東有大澤和深山,西部是燕山余脈,匈奴人假若要跑,只能選擇北逃。
  其他任何地方,都是死路!
  當然,他們還有最後壹條生路!
  那就是先擊敗衛馳所部,再擊敗義縱的胸甲部隊,然後狹此之威,逼退其他漢軍,渡過要水,前往白檀。
  除此之外,大澤和深山老林,只要他們進去了,想出來?
  得問問老天爺是否答應!
  ……
  戰場上,胥紕軍和細柳營的第壹次碰撞。
  以孫振率領的三百余騎和胥紕軍的壹個骨都侯本部的正面相遇開始。
  胥紕軍,是匈奴諸萬騎之中最頂尖的萬騎。
  不僅僅裝備最為精良,人員最為精銳,就是人數,也是數壹數二!
  其全盛時期,滿編騎兵接近了九千!
  是名副其實的萬騎!
  此番南侵,胥紕軍也是傾巢而來,除了數百騎留守在大宛外,其他人全數到場。
  但數千裏跋涉,使得數十人病死,還有三百余人得病,在草原上修養。
  而當軍臣開始準備撤退後,壹部分先頭部隊也撤回了草原。
  即使如此,此刻,整個胥紕軍,依然擁有將近七千騎,分為十二位骨都侯統帥,每位骨都侯下轄的兵力,從五百到八百不等。
  毒野力的這個骨都侯的兵力有差不多六百。
  幾乎是孫振所率的騎兵的兩倍。
  他們從壹百步開始,不斷加速,瞬間就將速度提升到了極限。
  他們在孫振所部面前,呈扇形展開,意圖全殲孫振的騎兵。
  “準備迎敵!”孫振大吼壹聲,就從大腿上抽出壹柄手弩,帶著部隊,策馬前沖,他清楚,此刻,跑是沒有用的。匈奴人與他的距離,不過數十步,根本無法擺脫敵人,唯有與之拼命,方有生機。
  況且,孫振相信,很快,這些匈奴人就顧不得自己了。
  所以,他只需要糾纏住敵人就可以了!
  聽到校尉的命令,孫振的部將們紛紛抽出手弩,緊緊的簇擁著他。
  能跟隨孫振壹起出來,博此富貴的,自然,全部都是他的子弟兵、同袍手足,至不濟也是至交好友。
  屬於有著過命交情,彼此都可以交托性命,托付孤兒寡母的刎頸之交。
  譬如黃匡,他幾乎是立刻策馬,來到孫振的身側,兩人並肩驅策,迎向匈奴騎兵。
  匈奴人越來越近,甚至可以看到對方的滿嘴黃牙,聞到他們身上散發出的濃濃腥膻之味。
  “豈曰無衣!”黃匡大吼起來,將手裏的手弩扣響:“與子同袍!”
  他很清楚,孫振此刻必然沒有什麽戰力了,他方才在馬上扣響神臂弓,肯定傷到了筋骨。
  “豈曰無衣!與子諧行!”又有兩位隊率沖過來,在孫振左側出現,舉著手弩,射向來襲的匈奴騎兵。
  在這個瞬間,孫振的三百余騎,幾乎同時扣動手弩,射出壹道箭雨。
  “啊……”匈奴隊列之中,立刻就倒下了數人。
  這個結果,讓孫振和漢軍上下都驚訝無比。
  要知道,在過去,即使是在與羽林衛和虎賁衛的操練裏,這樣的近距離手弩攢射,哪怕對方有所防備,也至少可以射落十余人甚至數十人。
  而如今,三百余箭,只射落了數人。
  這說明,自己面對的敵人,不僅僅反應速度遠超想象,恐怕就是忍受能力也遠超常人。
  要知道,這種手弩,雖然威力較小,除非直接命中要害,不然根本不能致命。
  它的最大作用,在於傷害敵人和打亂陣型。
  尤其是前者,最為關鍵。
  因為在高速移動的戰馬身上,只要騎術稍微重心不穩就很容易掉落下馬。
  但現在,孫振敢肯定,方才的手弩攻擊至少命中了上百人。
  但這些匈奴人,卻仿佛沒有痛覺,他們生吃了這壹波漢軍從前屢試不爽的手弩攻擊,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壹般,依舊保持著完整的隊形。
  這樣的敵人,前所未見!
  但孫振那裏知道,對於白狼騎兵們來說,死,不是終結,只是壹個開始。
  他們中的人,甚至就是經常行走在生死之間。
  莫說是漢家的手弩了。
  即使是擺上壹排大黃弩,他們也敢硬頂著來。
  戰死,就是這些人最推崇的方法。
  這樣,他們就可以回歸他們信奉的神的懷抱,活在壹個永恒的神國,永遠勃起,永遠有美人美酒。
  ……
  “點子紮手!”黃匡驚呼道,他直接扔掉手弩,抽出馬刀。
  其他騎士也紛紛丟棄手弩。
  這壹戰,只能硬碰硬了!
  “來吧!該死的匈奴蠻子,讓吾等看看,究竟是妳們日夜騎射鍛煉出來的技戰術厲害,還是我等日夜操練,訓練出來的劈砍之術有用!”
  黃匡將馬刀高高舉起,在額頭前平行,然後向前壹揮,大吼壹聲,就像他曾經在故事裏聽說過的那些百年前甚至幾百年前的三秦子弟兵壹般,慷慨激昂,視死如歸的迎向了匈奴騎兵。
  赳赳武夫,國之幹臣,血不流幹,死不休戰!
  自古以來,關中子弟,就沒有在夷狄面前退卻的!
  匈奴騎兵的速度很快,快的讓人難以想象。
  特別是在這種短距離的爆發上,他們的戰馬速度起碼是漢軍戰馬速度的兩倍。
  他們揮舞著馬刀,雖然他們的武器不如漢軍。
  但是,速度可以彌補壹切。
  漢匈兩國最精銳的騎兵,在這平原上交錯而過,彼此的馬刀相互辟出。
  壹陣陣金鐵交鳴之聲,彼此響起。
  匈奴人在壹百步外停下了戰馬,而漢軍騎兵則只沖出了五十步,就再調轉馬頭。
  此刻,方才的戰場上,已經是倒伏了無數屍體。
  有漢軍的,也有匈奴人的。
  不過……
  黃匡伸出舌頭,舔了舔自己的馬刀上的血跡,他興奮的撤掉了自己戰袍,然後將臂膀包紮起來。
  方才,那個匈奴騎兵的馬刀,在他的左手臂膀上留下了壹道深可見肉的紀念。
  不過,他卻割下了他的腦袋。
  事實證明,細柳營中的艱苦訓練,沒有白費。
  過去數百個日日夜夜,在教官鞭子下,在上司督促下的枯燥練習也沒有白費。
  因為,現在,漢軍騎兵還有兩百七十余。
  但匈奴人卻至少遺屍八十具!
  他們,占據了絕對的人數優勢和速度優勢。
  但是……
  卻壹敗塗地!
  而此刻,在這些匈奴騎兵身後,漢軍的主力已經全速沖過來了。
  黃匡扭頭,看了壹眼孫振,問道:“校尉,可還撐得住?”
  “好兄弟!”孫振壹甩自己臉頰上的鮮血,咧著嘴笑道:“我還死不了!”
  他回收瞄了壹眼,在他身後正在全速沖來的匈奴主力,壹揮手道:“走,我們繞過敵人!”
  說著他就用馬刀挑起了壹個在地上已經被踐踏的稀巴爛的人頭。
  這是他的戰利品。
  也是他恢復家族榮光的證明。
  “祖父大人,孫兒沒有辱沒您的威名!”
  北地都尉孫卬,他的祖父,也是天下知名的忠臣義士與英雄。
  更是他自小就仰慕的偶像。
  現在,他終於可以堂堂正正的回到家鄉,將他的神主牌,重新拜訪到宗祀的正中,在其上再次刻上“故大漢瓶候孫公諱卬老大人”的字樣,甚至於送入淩煙閣,受天子冊封,為壹山之主,壹河之伯。
  為此,被匈奴人在臉上留個記號,順便送壹只耳朵給他們,值!很值!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